信息中心

2025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5年全区水稻病虫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80万亩次。其中,稻瘟病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地区为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虫害总体轻发生,主要为稻负泥虫、稻蝗等,主要发生地区为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坚持产量品质并重,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在水稻主要种植区实现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推进。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以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建立健康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落实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推广应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发生基数,科学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应急防治,控制病虫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防控措施

(一)选用抗(耐)性品种

密切注意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因地制宜选用具有抗(耐)性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二)生态调控

采用生态工程技术,田埂、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保留秕谷草等功能性禾本科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自然控害能力。

(三)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

一是播种前药剂浸种或拌种,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稻瘟病等病害。二是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四)农艺措施

一是健身栽培,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硅肥。二是清洁田园,稻瘟病等病害重发田的稻草避免直接还田,应离田后综合利用。

(五)物理防治

水稻负泥虫可用2米长木杆,一端拴上一米长的扫帚枝4根,如扇子状,用以扫落幼虫。连续进行3~4次,即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六)稻鸭共育

水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20日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七)科学用药

优先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乙蒜素等生物药剂防治稻瘟病,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等生物农药和其他植物源农药防治稻蝗。

化学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叶瘟发病严重地块,可7天后第二次施药;穗瘟在破口前3—5天预防施药,若气候适温高湿,在齐穗期第二次施药。保护性药剂可选用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治疗性药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等。

四、注意事项

(一)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并适当提前施用。

(二)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确保药效。

(三)稻鸭、稻鱼种养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四)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五)重视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避免同一种药剂在不同稻区间或同一稻区内循环、连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