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以下为中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分布、代表品种特性及核心管理技术的全面梳理,结合最新产业数据和实践优化更新:
导语:据最新数据,我国马铃薯总种植面积达7137.15万亩,产量1798.4万吨,单产253.65千克/亩(按5千克马铃薯折粮1千克计算),近几年单产势头向好,不断攀升。 马铃薯种植区域化格局已形成,南北中为核心产区。 北方产区面积占比大,但南方潜力大。 种植环节较多,品种和脱毒是关键,机械化应用程度提高。 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位于山东省德州市。
一、核心产区分布与特色
产区类型 | 代表产地 | 气候/土壤特点 | 主产品种方向 | 产业地位 |
---|---|---|---|---|
北方一季作区 | 甘肃定西 | 黄土沙壤、昼夜温差>15℃ | 高淀粉加工型(淀粉>18%) | 全国最大商品薯基地,占全国产量10% ↑ |
内蒙古乌兰察布 | 草原栗钙土,干旱冷凉 | 大薯型加工种(希森6号)、紫薯 | 年产450万吨,“中国薯都” ✅ | |
黑龙江讷河 | 黑钙土,无霜期短 | 全粉加工专用种(克新13号) | 对俄出口主力区 | |
中原二季作区 | 山东滕州 | 平原潮土,≥10℃积温4000℃ | 早熟鲜食种(荷兰15、费乌瑞它) | 春薯3月定植→5月上市,占东南亚出口60% |
河北围场 | 坝上沙壤,日照足 | 低还原糖薯条专用种(夏波蒂) | 日韩薯条原料基地 | |
西南混作区 | 贵州威宁 | 海拔2200m,高原红棕壤 | 高干物质菜用种(威芋7号) | “南方马铃薯之乡” |
四川凉山 | 立体气候,富硒土壤 | 富硒特色品种(川凉薯10号) | 精深加工原料供应地 |
二、主流品种特性与应用
品种类型 | 代表品种 | 关键性状 | 适宜区域 | 商品价值 |
---|---|---|---|---|
加工型 | 希森6号 | 淀粉22%,抗旱,亩产4.5吨 ↑ | 西北干旱区 | 全粉/薯片加工主力 |
大西洋 | 还原糖<0.2%,薯形椭圆 | 中原冷凉地 | 麦当劳薯条专用 ✅ | |
鲜食型 | 荷兰15 | 黄皮黄肉,芽眼浅,生育期65天 | 山东、江苏二季作区 | 早市鲜销,单价高 |
费乌瑞它 | 早熟高产,商品薯率>85% | 南方冬作区 | 反季节供应主力 | |
特色功能型 | 冀张薯12号 | 抗旱耐瘠,适合旱作雨养 | 华北山地 | 节水种植推广种 |
黑金刚 | 花青素含量148mg/100g ↑ | 试验性种植 | 保健食品开发 |
三、高产高效管理关键技术
1. 区域化精准农艺
-
西北旱作区:
→ 覆膜垄作+微喷灌(节水30%)
→ 控氮增钾(N₂O₅₂O=1:0.5:2.2)提升淀粉含量 -
中原二季作:
→ 春薯:1月温室催芽+2月覆膜移栽→5月抢早上市
→ 秋薯:8月遮荫育苗+9月定植,防高温烂种
2. 病害绿色防控
病害 | 高发区域 | 防控方案 |
---|---|---|
晚疫病 | 西南多雨区 | 播种前烯酰吗啉拌种 + 生长期无人机喷嘧菌酯 |
黑胫病 | 连作田块 | 轮作(与玉米3年轮换)+ 农用链霉素灌根 |
病毒病 | 中原二季作区 | 脱毒种薯 + 吡虫啉防治蚜虫媒介 |
3. 机械化减损增效
- 北方大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机(误差<2cm)+ 振动式收获机(破损率<3%)
- 南方丘陵:微型马铃薯播种机(适配15°坡地)+ 无人机统防统治
四、产业升级方向
- 品种国产化:希森系列、中薯系列等自主品种覆盖率超60%,替代进口“夏波蒂”等品种
- 加工深化:定西年产马铃薯淀粉30万吨,占全国产能40%;乌兰察布布局冷冻薯条生产线
- 智慧农业:甘肃应用“马铃薯产业云平台”,实现从种薯溯源到市场定价全链数字化
注:2023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7800万亩,鲜薯产量首破1亿吨,其中加工转化率提升至25%(农业农村部数据)。西南产区因避雨栽培技术推广,近5年面积增长34%(中国农科院报告)。
摘要
为优化和推广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本文基于马铃薯种植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播种施肥、田间管理4个方面总结了其种植与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包括优先选用优质高产且抗病的品种;实施深耕并进行合理轮作;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科学施肥,适当增施氮、磷和钾肥;加强中耕培土与水分管理,采用适宜的微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等防治晚疫病、地老虎、蚜虫等病虫害。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本文为马铃薯的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其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马铃薯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优化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马铃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传改良、适应性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田间管理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Hadiarto等[1]研究表明,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Kravchenko等[2]研究发现,智能灌溉和智能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要凯等[3]研究表明,采用沟垄覆膜种植技术,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及马铃薯产量,改善其理化性状;方玉川等[4]研究了灌溉频率对马铃薯的影响,发现中灌频率(每8 d灌溉1次)较适宜其生长;彭智成等[5]结合云南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病理特征等,总结了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何银宝[6]将植保无人机应用于马铃薯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可实时监测其生长情况。近年来,马铃薯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智能化灌溉施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本文基于马铃薯种植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种植与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为该作物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1 品种选择
优质、高产且抗病的品种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的基础。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需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病虫害抗性等因素,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徐建飞等[7]研究认为,威芋5号、威芋7号、青薯9号及陇薯19号等品种在不同地区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高产潜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其单产和总产均较高。时雪等[8]研究表明,选用脱毒种薯‘早大白’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其在出苗后60 d产量较高。对于复种马铃薯,应选用优质脱毒种薯的原种或一级种,并根据下茬作物茬口、商品性等因素选择中、早熟且抗病性强的品种。2 土壤改良
马铃薯是一种深耕作物,其适宜在pH 5.5~7.0、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地块生长。佟云清[9]研究表明,pH 5.5~7.0的土壤环境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高中超等[10]研究指出,耕层深度应在15 cm以上,以确保马铃薯根系发育良好且块茎膨大。在马铃薯种植体系中,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避免与番茄、烟草、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或块根作物轮作,适合与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该轮作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3 播种施肥
3.1 播种
播种时间、密度和深度均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土壤10 cm土层温度连续3 d在7 ℃以上,且确保播种终止期不晚于晚霜期前30 d,可保证种薯正常进行生理萌动。吴志岐等[11]通过Logistic模型处理有效积温等数据,预测宁夏地区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为4月1日,该时期播种的出苗率较高。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一般早熟品种生长周期较短,植株相对较小,播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²为宜;中晚熟品种生长周期较长,植株高大,密度过大会影响其通风透光,播种密度以5.25万~6.00万株/hm²为宜。马虎林等[12]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在5.25万~6.00万株/hm²时,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较优,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播种深度根据土质和土壤墒情确定,以10~15 cm为宜。播种过浅可能导致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从而影响其品质;过深则可能影响其出苗和生长。3.2 施肥
施肥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基肥是马铃薯生长初期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其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张周志[13]研究认为,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理想的基肥选择,其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此外,配合施用复合肥、尿素、磷、钾肥等,可以进一步满足马铃薯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要。张云杰等[14]研究指出,适当增施氮、磷和钾肥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在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等关键时期进行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马铃薯的水肥利用率。黄萍[15]研究表明,马铃薯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在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等时期进行追肥的效果较佳。4 田间管理
4.1 中耕培土
中耕有助于疏松土壤,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促进马铃薯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发育。培土可为马铃薯块茎的发育提供黑暗、疏松、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块茎膨大和品质提升。同时,其可促使马铃薯产生更多的匍匐茎,从而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块茎,以提高产量。中耕培土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在苗高5~10 cm时进行,培土深度在3~5 cm;第二次在现蕾前进行,深度以5 cm以上为宜。武新娟[16]研究发现,与未进行中耕培土处理的马铃薯相比,进行两次中耕培土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提高15%以上,且块茎的商品性更好。4.2 水分管理
马铃薯耐旱性较强,适量的水分供应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而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会对马铃薯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干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满足马铃薯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魏杰等[17]研究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会受到影响。可采取半沟跑马水法进行灌溉,让水在沟中快速流过,土壤湿润后立即排水,避免积水造成的根系缺氧和病害发生。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有利于提升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雨水较多时及时排水,防止积水没垄,导致马铃薯根系缺氧,影响其生长和产量。4.3 病虫害防治
生产上,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包括晚疫病、环腐病、癌肿病、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和地上害虫(如块茎蛾、瓢虫、蚜虫等)。在病虫害发生时,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病虫害,如利用赤眼蜂防治块茎蛾、瓢虫等害虫,利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防治晚疫病等病害[18-19]。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施用代森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防治晚疫病,施用辛硫磷乳剂、敌百虫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20-21]。马铃薯的病虫害综合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土壤深耕、种薯处理等措施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综上,本文总结了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通过选择优质、高产且抗病性强的品种、土壤改良、精准播种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马铃薯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仍需进一步创新与优化。